每隔三個月
來自台大、長庚、馬偕等
北部醫療院所的兒童內分泌科醫師
會在前輩醫師的主持下
選擇一個週末來聚會
分享最近讀到的醫學論文
這幾年下來
與大前輩們互動越來越多後
漸漸覺得,兒童內分泌科
真的是個自我要求極度嚴謹的團體
瀰漫濃濃的學術氣氛
不僅取得專科執照的門檻很高
(導致全台灣擁有這個執照的人很少)
取得執照後,要維持專科資格
也必須不斷進修
參加研討會
一開始很疑惑,為何門檻這麼高
後來漸漸明白了
兒童內分泌專科醫生
擁有最多使用生長激素的經驗
照顧許多性早熟的小朋友
也很常使用性釋素抑制劑
(就是抑制性早熟的針)
而這兩個藥物,都有一個特性
價格昂貴,醫療成本極高
患者與父母付出的成本
(必須要打針)也很高
好巧不巧,這兩個藥物又有一個特點
副作用不多,真正發生的機率也不高
所以醫師和患者承受的生理風險其實不算高
在這樣的狀況下
如果生長激素或性釋素抑制劑
被當作一種
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藥物來使用
沒有仔細評估就冒然用藥
不僅沒有辦法幫助到孩子
還可能讓孩子無端承受挨針之苦
甚至使得整個家庭
承受不需要的經濟壓力
大家犧牲了週末假日來討論
交換臨床心得與治療經驗
或許是覺得自己也肩負著
把關用藥、破除迷思的責任吧。
「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